2003110735,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ingyi.

 

在談論到基於民族主義的分離主義或是獨立運動時,很少人會去深究「民族」的本質;可「民族」這概念,卻是這類議題中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。究竟,民族的本質是什麼,什麼樣算是個民族,民族的數量又有多少?而又為什麼有些民族會不顧一切的企圖建立民族國家,而有些民族卻安然自在隨處安居?這正是本文所想探討的問題。

 

 

 

在一般的認知當中,民族是有血緣相近的人們所組成的,民族主義也時常在論述民族的千年血脈或是上古文化的傳承。但是由於古典人類學的在近代的崩潰,以血脈做為民族根據的論述也終歸瓦解,於是當今的民族研究者在面對民族定義的問題上遇到了艱鉅的挑戰。[1]從堅持追尋血脈的傳統派到開放由個人認同決定的自由決定論者,許多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
 

 

然而誠如哈伯瑪斯(Jürgen Habermas)所言,無論是純政治或純譜系的概念,都不適合用來描述民族。因為,民族的興亡,皆是在文化的步調當中。[2]雖然要清晰的定義文化這個概念也有困難度,但文化當中至少存在一個較為清楚的依據,那就是語言。早在19世紀40年代,德國政治家弗勒貝爾(Julius Fröbel)就提出,一個民族就是「某個全體(Gesamtheit),由所有說同種語言的人構成」。[3]這個說法的問題在於,語言雖是文化構成的充分條件之一,但並不是說每一種語言內都只會存在著一種文化。不過確實每一種不同的語言,至少都會有一種文化。而每一個民族,至少會需要有一種文化。[4]

 

 

因此,可以藉由語言推知民族的最少總量,依照民族語言網(Ethnologue) 2005年的統計資料,全世界共有7299種語言。[5]而現存的國家加上民族自治區則遠不及這個數字。弗勒貝爾也提到,所有說同種語言的人,可能組成一個單一國家,亦可能在某個國家當中占多數,或與其他的不同語言的人結為聯盟,也可能分為好幾不分組成不同國家。或著,「甚至於,他們最終根本茫茫然,無法以任何政治實體為家。」[6]這正是大部份民族現況的表徵,僅有極少比例的民族提出政治疆界的訴求,而真的能夠達成其目標更是其中的少數。

 

 

這些提出政治疆界訴求的民族當中,依其所處的情況,目標不盡相同,手段不盡相同,結果也不相同。但是為什麼這些處境各異的民族,會不同於那些沉默的多數民族,提出政治疆界的訴求呢?蓋爾勒(Ernest Gellner)認為,這與文化有著絕對的關係:

 

 

當一般社會條件有助於標準化、同質化、以及中央維持化的高級文化不僅限於少數菁英,而是穿透社會全體的時候。社會會出現定義清楚完整,透過教育機制來賞罰、統一,並且幾乎壟斷的唯一文化。人們會自願而熱烈的去認同這種文化,文化也因此成為政治正當性的重要的來源。唯有在這種時候,政治單元違反文化疆界的情況才會引起公憤。[7]

 

 

 

另一方面,哈伯瑪斯提到「唯有當國人(Staatsvolk)轉化為由國民(Staatsbürger)組成的民族(Nation),能掌握政治命運時,民主性的自決權才會來到。」[8] 民族的概念中首先必須達成文化統合的要求,在這樣的概念下,國家成員便可以,超越傳統上對於家庭、領主或皇室的忠誠,產生對文化的新認同。就這樣產生了一種約束關係,即便彼此陌生,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團結相互支援,甚至不惜犧牲。[9]

 

 

 

也就是說,一個社會,要能夠有環境建立獨立自主的教育機制;而且還要有該社會獨有的內容可以提供給這個教育機制。而透過獨立自主的教育機制,才能夠建立已民族認同為基礎的國家意識。了解到這一點,就可以解釋國家先於民族主義而生的歷史進程,進而明白民族國家的構成。不是民族創造民族國家,而是國家制度賦予民族生命,建構具有國際人格的民族國家。

 

 

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手段,凝聚民族認同、政治力量,為政治行動創建正當性。同時也會劃分出社會學上的「他者」,這些他者如果也有足夠的政治力量,並且感覺受到排擠,便會進行反抗。這樣對立的情況持續發展,使國家發展減緩甚至停擺,最終導致國家分裂,並且在分裂過程當中造成大量的傷亡及國際難民。雖然說,在今天的國際體制約束下,不論是民族內戰向國外擴大,或是民族主義對外進行侵略性擴張的可能性已經大幅減小。但是,凝聚國家、民族、地方性認同是否仍需要有個界線,以避免當代國家不斷分裂為小碎片,以及分裂過程當中造成的大量損失。這些議題依然需要更多、更深入的研究。

 

 

 



[1] 張明敏、黃仰雯譯21世紀研究會編2002《民族的世界地圖》。台北:時報,頁5-6

[2] Jürgen Habermas, 1998, 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 : politische Essays, Frankfurt am Main: Suhrkamp, p. 34.

[3] Ibid.

[4] Ernest Gellner, 2006, Nations and Nationalism, Malden, MA: Blackwell, pp.42-43.

[5] Raymond G. Gordon Jr., eds., 2005, “Ethnologue: Languages of the World,” http://www.ethnologue. com/ethno_docs/sample.asp.

[6] Habermas, op. cit., p. 34.

[7] Gellner, op. cit., p. 54

[8] Habermas, op. cit., p. 99.

[9] Ibid., pp.99-100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殷浦藤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